财经法规

资讯详情

相关工具方法及指标计算说明

相关工具方法及指标计算说明

  相关工具方法及指标计算说明

  一、工具方法说明

  (一)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1.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指邀请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将汇总平均后的结果反馈给专家,再次征询意见,经过多次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结果的方法。

  2.层次分析法,是指将绩效指标分解成多个层次,通过下层元素对于上层元素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构成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求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指标权重值的方法。

  3.主成分分析法,是指将多个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根据实际需要从中挑选出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信息的少数综合变量,进一步求出各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4.均方差法,是指将各项指标定为随机变量,指标在不同方案下的数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这些随机变量(各指标)的均方差,然后根据不同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

  (二)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将所要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对照各自的标准,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功效函数转化为可以度量的评价分数,再对各项指标的单项评价分数进行加总,得出综合评价分数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计算评分,满足了企业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绩效评价要求,缺点是标准值确定难度较大,比较复杂。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绩效指标总得分=∑单项指标得分

  单项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重×本档标准系数

  调整分=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上档基础分=指标权重×上档标准系数

  本档标准值 上档标准值 本档标准值 实际值 功效系数- - =

  对评价标准值的选用,应结合评价的目的、范围、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家相关部门或研究机构发布的标准值确定。

  2.综合指数法,是指根据指数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各项绩效指标的单项评价指数和加权评价指数,据以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容易理解,缺点是标准值存在异常时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综合指数法的计算公式为:

  绩效指标总得分=∑(单项指标评价指数×该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3.素质法,是指评估员工个人或团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组织所要求的某种基本素质、关键技能和主要特质的方法。

  4.行为法,是指专注于描述与绩效有关的行为状态,考核员工在多大程度上采取了管理者所期望或工作角色所要求的组织行为的方法。

  (三)β值确定方法

  1.最小二乘法,是指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和,找到一组数据的最佳函数匹配的方法。

  2.回归分析法,是指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函数表达式的方法。

  3.类比法(也称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方法。

  (四)收集信息方法

  1.观察法,是指通过直接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予以记录的方法。

  2.工作记录法,是指通过日常工作记录或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予以收集信息的方法。

  3.他人反馈法,是指收集其他人员对被评价对象的评价信息的方法。

  二、评价指标计算说明

  1.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取得的息前税后利润占其所使用的全部投资资本的比例,反映企业在会计期间有效利用投资资本创造回报的能力。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投资资本回报率= [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支出]/投资资本平均余额×100%

  投资资本平均余额= (期初投资资本+期末投资资本)/2

  投资资本=有息债务+所有者(股东)权益

  2.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净利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取得的净利润占其所使用的净资产平均数的比例,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3.经济增加值回报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经济增加值与平均资本占用的比值。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增加值回报率=经济增加值/平均资本占用×100%

  4.息税前利润,是指企业当年实现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5.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超过付现资本性支出的金额,反映企业可动用的现金。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付现资本性支出

  6.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反映企业整体财务风险程度。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7.总资产周转率,是指营业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总资产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周转的次数。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8.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营业收入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值,反映存货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周转的次数。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存货平均余额

  9.资本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营业收入与平均资本占用的比值。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本占用×100%

  10.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其效益涉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

  11.产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数量。

  12.销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商品的数量。

  13.单位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产品而平均耗费的成本。

  14.客户满意度,是指客户期望值与客户体验的匹配程度,即客户通过对某项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感知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指数。客户满意度收集渠道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客户投诉、与客户的直接沟通、消费者组织的报告、各种媒体的报告和行业研究的结果等。

  15.员工满意度,是指员工对企业的实际感知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得出的指数。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从工作环境、工作关系、工作内容、薪酬福利、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衡量。

  16.市场份额,是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

  17.客户获得率,是指企业在争取新客户时获得成功部分的比例。该指标可用客户数量增长率或客户交易额增长率来描述,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客户数量增长率=( 本期客户数量-上期客户数量 )/上期客户数量×100%

  客户交易额增长率= (本期客户交易额-上期客户交易额)/ 上期客户交易额×100%

  18.客户保持率,是指企业继续保持与老客户交易关系的比例。该指标可用老客户交易增长率来描述,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老客户交易增长率= (老客户本期交易额-老客户上期交易额)/老客户上期交易额×100%

  19.客户获利率,是指企业从单一客户得到的净利润与付出的总成本的比率。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单一客户获利率= (单一客户净利润/单一客户总成本)×100%

  20.战略客户数量,是指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有重要作用的客户的数量。

  21.交货及时率,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及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比例。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交货及时率= 及时交货的订单个数/总订单个数×100%

  22.生产负荷率,是指投产项目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产品产量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例。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生产负荷率=实际产量/设计生产能力×100%

  23.产品合格率,是指合格产品数量占总产品数量的比例。一般计算公式为:

  产品合格率= 合格产品数量/总产品数量×100%

  24.员工流失率,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离职员工占员工平均人数的比例。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员工流失率= 本期离职员工人数/员工平均人数×100%

  员工保持率=1-员工流失率

  25.员工生产率,是指员工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应员工数量的比值。该指标可用人均产品生产数量或人均营业收入进行衡量。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人均产品生产数量= 本期产品生产总量/生产人数

  人均营业收入= 本期营业收入/员工人数

  26.培训计划完成率,是指培训计划实际执行的总时数占培训计划总时数的比例。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培训计划完成率= 培训计划实际执行的总时数/培训计划总时数×100%

相关附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电话:0371-60137328   邮箱:hpcfo@126.com    地址:郑州市红专路84号4楼    邮编:450008    后台管理

页面版权所有 © 河南省会计学会  河南省总会计师协会      豫ICP备08104492号     本网站已支持Ipv6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

版权所有©2021 河南省会计学会  河南省总会计师协会  

豫ICP备08104492号   本网站支持IPv6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郑州